首页 > 资讯公告 > 收藏知识

收藏知识|山水画的由来及发展

围观:2989 发布:2018-09-22 09:49:56

山水画,是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样式。据文献考证,敤首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以画入史的画家,是中国画祖,故称画嫘。《画史会要》中说道:“画嫘,舜妹也。画始于嫘,故曰:‘画嫘'。”《汉书?古今人物表》亦有里记载:敤首舜妹,最早作画的人。《列女传》盛赞她善画,“造化在心, 别具神技”,山水画也是画嫘所创。这种原始的绘画思维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度过了两千多年。 

    到了秦汉时期,山水画逐渐走向了规范化,开始了具象写实的国画创作,把野山野水一丝不苟地画入纸绢之中带进人们的居室,加以装裱后挂在厅堂之中做欣赏观摩,既装饰了居室又陶冶了性情。这种进步的绘画思想伴随着华夏儿女又度过了一千年。
       到了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逐渐走向了成熟。这一时期,苏轼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临”的观点,使得山水画在解决了形似后又开始与形保持距离,甚至尽量摆脱形的约束。这样无疑助长了绘画创作中的自娱倾向。米芾也认为绘画功用是“自适其志”,且身体力行,把绘画作为“墨戏”。 
      到了元代,倪云林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余绘画不求形似,草草数笔,以解胸中之逸气耳。”之后,明代唐伯虎的“寄乐于画”,石涛的“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等等,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画山水画目的就是怡悦自我,陶冶性情而己。   
明代唐寅 《步溪图》 
怡悦自我、陶冶性情,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直接从山水画创作中获得快意,另一方面,通过山水画的创作排解郁忧,从而达到精神的舒畅。当然除了创作过程能使作者得到快意舒畅外,在创作之前的登山临水和创作之后的作品欣赏中,同样也能获得快意舒畅。清王县曰:“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以涤烦襟,破孤问,释惰心,迎静气。”正道出了绘画所具有怡悦自我、陶冶性情的特殊功能。  
以上是传统山水画主要创作观念的概括,实际上也是山水画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形媚避,以形写神”是属于相对比较客观的表现对象阶段。以山水之形体现山水之道,以山水之形传写山水之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属于主客观结合的阶段,既注意师法自然表现自然,又能得于心源,传情达意。愉悦自我、陶冶性情,是颇重主观表现的阶段。自然对象和笔墨技巧,已成为作者抒情达意的裁体。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形成,至隋唐发展成为独立画科,经历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至五代北宋,山水画获得大发展,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达到了高峰。   

 
元代王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至元明清,文人水墨山水与“浅绛山水”遂成为画坛主体,追求超凡脱俗的人文意境,营造出文人画家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 
宋代郭熙 《早春图》 
一、青绿山水——即与水墨山水相区别的工笔重彩山水画。因画面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要色调,故得名。在山水画发展中,早期多为设色山水或青绿山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宋代宫廷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千里江山图》中,表现了中国北方的名山大川,场面宏大,空间开阔,画家仿佛是天空中边飞行边俯瞰大地,可见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图中用墨线勾勒出物象的轮廓,用浓重的青绿色敷染山石。青、绿两色是画家对山林苍翠之色的高度概括。900多年来,这幅作品一直是绘制青绿山水的画家的范本。   
 
唐代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二、金碧山水——在青绿山水画的基础上,进一步用金线勾勒山石、树木、楼阁等物象的轮廓,或用金色晕染天空、云彩,使画面显现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故称“金碧山水”。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善画金碧山水,颇具“盛唐气象”。  
三、水墨山水——在中国绘画里,水墨绘画的色彩仅有一种,黑色的墨。然而,它可以令欣赏者感受到一个精妙绝伦的水墨世界,能给观众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自唐代王维开创水墨山水画以来,至五代两宋成为山水画的主要形态。  
 唐代王维的《雪溪图》,是最早的文人水墨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有许多内容是靠观众去感觉、体会的,如画中出现的空白,虽不着一笔,但只要与周围的景物联系起来,可使观者感觉到是天空、江河等等。因而观众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发挥更多的艺术想象力,亦更具主动性。 
      
 清代 石涛《搜尽奇峰图卷》(局部)
 清初原济和尚画的《搜尽奇峰图卷》,以半抽象的形式把自己一生所经历的山川全部集中在一幅图中。
  图上绘有长城,意味着这一段是取景于北京北部的群山,但画家并不是以堆砌的方式集中各地的自然风光,而是汇集了大自然给画家带来的种种精神感受。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这张画所画的地点,这是画家理想的美景。这种绘画思想比西方的现代派绘画理论要早300年,因此原济的绘画思想和作品很受当代西方美术家的欣赏。 
四、浅绛山水——亦称“吴装”山水。是在水墨勾勒皴染基础上,敷设以赭石、花青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明代 沈周《庐山高图》,是经典的文人浅绛山水画 

五、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画面淡雅高远,是文人山水画的主要形式。“元四家”中的王蒙与吴镇,常作“浅绛山水”。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局部) 

 历代山水画中,还有“焦墨山水”和“泼墨泼彩山水”,各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现代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用泼墨泼彩画法,表现长江两岸气势磅礴的起伏山峦。
  山水画作为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态浓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南宋 马远《苇岸泊舟》 
北宋大画家郭熙把山水比喻为“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这简直就是辛弃疾所写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与自然顾盼之间,艺术家拟人化了山川湖泊,艺术生命由此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  
南宋画家马远有一幅《苇岸泊舟》,意境深远,极富趣味。画的远处以非常简约的笔法,寥寥淡染几笔远山,勾勒出平远的景色,近处一叶孤舟,几片苇草,水岸在即,满目萧疏。一白衣人蜷缩在小舟之上,痴痴地凝望着远处的半壁山水。整幅只有上、下两段内容,全画无多着墨,大幅度地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空阔的寄望,衬托出当时作者委身江南偏安一隅的忿懑情绪以及对远方故园的深深思恋。